当地时间7月13日,据世卫组织官网消息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、世界卫生组织(WHO)和粮食及农业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(JECFA)发布了阿斯巴甜对健康影响的评估结果。
IARC援引对人类致癌性的“有限证据”,将阿斯巴甜归类为可能对人类致癌(IARC 2B组),JECFA则重申了40毫克/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。
据报道,阿斯巴甜是一种人工(化学)甜味剂,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用于各种食品和饮料产品,包括减肥饮料、口香糖、明胶、冰淇淋、乳制品(例如酸奶、早餐麦片、牙膏)以及药物(例如止咳药水和咀嚼片)维生素。
有业内人士表示,阿斯巴甜属于比较低端的人工甜味剂。“现在很多食品用天然甜味剂取代了人工甜味剂添加。”
在报告中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将致癌性分为5种水平:1类(有确认致癌性)、2A类(很可能有致癌性)、2B类(有可能致癌)、3类(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)。
在阿斯巴甜之前,传统亚洲腌菜、汽油、射频电磁场等也被列为2B类物质。而65°C以上热饮、煎炸、高温排放物等相关物质则被归为2A类物质。
IARC还将香肠、火腿、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列为“有确认致癌性”,把牛肉、羊肉、猪肉等红肉列为“较可能致癌物”。
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许雅君表示,2B级是“可能”级,风险级别不是很高,消费者不用恐慌。“任何化学物质产生健康损害效应都要和‘摄入量’挂钩,脱离剂量谈健康损害都是不对的,这一类物质只是偶尔少量摄入,不用过分担心。”
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、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提到,抛开摄入量谈致癌是没有科学依据的,JECFA公布的允许每日摄入量并没有变化。
“此次公告应该是确认阿斯巴甜安全性的最终定论,安全性得到确认后,产业端及消费端的担忧进一步消除,不会对饮料行业造成明显影响。”朱丹蓬表示。
“癌症是全球主要死因之一。每年,每6人中就有1人死于癌症。正在不断扩大科学探索,评估癌症的可能诱发或促进因素,以期减少患病数和人类死亡,”世卫组织营养和食品安全司司长Francesco Branca博士说。“对阿斯巴甜的评估表明,虽然在常用量方面安全性不是主要问题,但已对潜在影响作了描述,需要通过更多更好的研究来进行调查。”
联合专家委员会得出结论,评估的数据表明没有充分的理由改变先前确定的阿斯巴甜0-40毫克/kg体重的可接受每日摄入量(ADI)。因此,委员会重申,一个人每天的摄入量在这个限度内是安全的。
例如,假设没有从其他食物来源摄入食物,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无糖饮料,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9-14罐以上才能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。
阿斯巴甜是常见的人工合成甜味剂之一,其甜度约为蔗糖的200倍,由于味道好、 甜度高、热量低等特点,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中。
其中,碳酸饮料是阿斯巴甜使用较多的一个领域。14日,记者在北京某连锁超市内看到,可口可乐零度、可口可乐纤维+、雪碧纤维+、芬达零卡、百事无糖可乐、百事轻怡可乐、大窑汽水等产品中均含有阿斯巴甜。
此外,在三元无蔗糖风味酸奶、蒙牛绿色心情雪糕、九龙斋桂花酸梅汤、秋林格瓦斯、炫迈无糖口香糖、乐事薯片、佳宝九制话梅、康恩贝维生素C咀嚼片等的配料表中,也能看到阿斯巴甜的身影。
14日上午,记者联系百事中国、可口可乐中国、康恩贝、蒙牛等企业相关负责人,截至发稿尚未获得有效回复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早在2015年,百事公司就曾因部分消费者担心阿斯巴甜的安全性,在美国轻怡可乐系列中停用阿斯巴甜,但仅过了一年又恢复了该甜味剂的使用。
信达证券在近期研报中指出,食品的配方切换并非一蹴而就,过程涉及研发、供应链的多个环节,如口味测试、稳定性测试、供应商审核等。此外,调整后的配方也需要观察消费者的反馈。该机构称,阿斯巴甜在饮料中对口感的贡献比较关键,预计相关企业若进行配方切换,过程或将较长,还原100%的口感也并非易事。
据工人日报报道,阿斯巴甜在我国使用广泛,共有12大类食品中可允许添加。专业人士表示,讨论阿斯巴甜的安全性时,剂量是重要考虑因素。健康减糖,可以选择使用天然甜味剂,或水果来代替人工甜味剂。
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营养科临床营养师刘雪梅接受采访时表示:“我们不必恐慌,致癌物的评级并不等同于其风险程度,很多常见食品成分都被列为致癌物,但我们仍可正常消费。”
IARC列出的致癌风险分级表(上图)也显示,吃红肉、值夜班等均被认为是“致癌性较大”(probably),比阿斯巴甜的分类还高一级。
上一篇:金禾实业:如何从一个化肥厂逆袭成为甜味素行业全球冠 下一篇:“低糖、无糖”背后的甜味剂 |